国自然重点国合项目系列活动报道之顾凡及教授:关于意识问题的一些思考与疑问 Copy1

来源: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部   | 作者:医学部   | 2022-04-25

2021年4月14日下午,由杭州师范大学杭州国际植物状态和意识科学研究所主办的意识讨论沙龙会在上海举行。

作为国自然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基于意识障碍临床证据的后部皮层意识相关性研究”(项目批准号:81920108023)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沙龙特别邀请到上海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凡及教授到会并发表了“关于意识问题的一些疑问与思考”的主题讲座。

在顾教授讲座之前,本次沙龙会的主办方,也是沙龙会的主持人杭州国际植物状态和意识科学研究所所长狄海波教授为参会人员简要介绍了意识障碍的发展历程,他指出意识一直是科学家所追逐和向往解答的谜题。2005年,SCIENCE杂志也将意识列为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最新研究发现大脑后部皮层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脑区,目前研究所的主要工作也围绕着这项工作展开。

顾凡及教授被誉为是中国意识研究的推动者,他的著作及工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让更多的学者关注到意识这个神奇的领域。顾教授不仅把国外的最新意识研究成果引入中国,同样也致力于意识科学的科普工作。

顾教授认为目前对意识问题的很多争论是由于争论方往往是从不同角度看待意识问题,比如医学上的意识与哲学领域乃至心理学领域都应该有不同的解读。但意识虽然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意识仍有其特殊性,那就是意识的主观性和第一人称视角,不能与其他人精确分享。

而目前更多的意识研究将其局限于人脑意识也有其合理性,因为意识是高级脑在特定条件下涌现出来的一种不可还原的性质,其他高级脑或者人造物是否能产生意识仍然有待商榷。

对意识的测量同样也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之一。顾教授在讲座中提出不能片面简单的看待意识测量,意识最重要的属性是主观性,我们所说的意识的测量只能是意识的某个特定方面,比如医院里测量患者的觉醒程度,而企图用单个指标对意识进行全方位的度量是难以实现的。

顾教授列举了历史上首个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索菲亚”来说明意识研究的两难问题。正是由于意识存在主观性,因此意识并不等于行为。如果仅凭行为判断,则可能会把无意识的主题误判为有意识;而如果不根据行为,则可能误把有意识的主题误判为无意识。同样,因为无法回避意识的主观性,因此顾教授也提出对于邓普顿世界基金资助的“加速意识研究”项目希望实现50年解决意识之谜的计划实现之路仍然很遥远与漫长。

顾教授总结到,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不可能在计算机上实现人工意识,尤其是在发展真正有自主意识的机器上尤其需要慎重。

顾教授作为意识研究的资深学者,整个讲座包含了意识研究从哲学、物理学等各个领域的巨大的信息量,同时也引发了在场参会人员的思考。作为一场“小而美、少而精”的意识讨论沙龙会,参会人员对意识的定义,如何评估意识开展脑力风暴,讨论并分享自己研究与临床中遇到的困惑与经验。

本次沙龙会同步在钉钉在线直播,让更多的医生学者参与到会议的同时,也方便参会者参与线上讨论。